社区是减灾的较核心环节,责任大,可以做的也很多,那么社区在平时,在地震时都应该做些什么呢? 社区地震避险服务包括两个方面:平时的避险准备服务和震时的应急避险服务。平时的避险准备服务内容主要有:(1)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。开展躲避、疏散、自救互救等地震避险知识普及教育与培训演练,使居民获得地震应急避险方法和技能。(2)居民家庭避险服务。向家庭发放《地震避险手册》等宣传教育资料;引导家庭评估居室安全性和确定躲避方法,确定震时应急避险方案。引导居民做好家庭地震应急避险准备,熟悉报警和求助电话,贮存必要的食品、饮水、日常用品和应急自救物品,了解附近的避难场所位置、疏散路线等。(3)应急疏散准备。利用社区绿地、楼间空旷地,设立临时紧急疏散区域。有条件的大型社区,可利用公园、城市绿地、城市广场、体育场等,按照GB 21734—2008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》建立应急避难场所。制定疏散安置计划,确定不同灾害类型疏散安置方法、不同居民小区以及不同人员疏散安置去向。规划疏散路线,并设置明显的疏散路线标志。(4)物资准备。配备基本营救工具和急救药品及器材。配备应急通信、应急广播、应急照明等器具。储备一定数量的用于安置灾民生活居住的帐篷。及时更换急救药品,定期检查抢险救援工具、紧急救护医疗器械、应急通信和广播、应急照明、帐篷等器具,确保其使用性能。震时的应急避险服务内容主要有:(1)震情灾情报告与告知。及时调查收集震情和灾情并向上级报告。通过向上级部门询问、网络查询等方式,了解地震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、震级和地震趋势判断意见并及时告知居民。(2)应急处置。在楼栋之间、重要道口安排人员值守,将居民引导到临时紧急疏散区域。对社区内发生的地震次生灾害(如火灾、有毒气体泄漏、燃气泄漏等)及时报警,密切监视,进行有组织的扑灭与控制。利用广播、喊话等形式,按照统一规定的疏导用语,消除居民恐震心理,安抚居民情绪。配合公安部门分组、分区域巡逻,处置紧急情况。(3)组织疏散。根据**或有关部门的公告,组织本社区居民疏散。工作人员佩戴工作标志,在相关的责任区域,运用疏导用语引导社区居民,依照社区地震应急疏散计划*的疏散路线,有序地疏散到*的避难场所。(4)组织救助。*组织志愿者、居民和单位员工,对被埋压人员及受伤人员展开救助。(5)开展心理疏导。快速掌握社区人员情绪和伤亡情况,对因恐慌和失去亲人、财产等造成心理障碍的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帮助。自2009年起,地震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,指导并规范社区开展地震避险服务准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。 下图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及社区开展的应急演练: